2025-2037 年全球市場規模、預測與趨勢亮點
自動化零件市場的規模在 2024 年為 1,422 億美元,預計到 2037 年底將達到 4,680 億美元,在預測期內(即 2025-2037 年)複合年增長率為 9.6%。 2025 年,自動化組件的產業規模估計為 1,558 億美元。
由於越來越多地使用ahref="https://www.researchnester.com/tw/reports/smart-manufacturing-market/4975">智慧製造技術和工業 4.0,自動化組件市場正在不斷擴大。向數位工廠、物聯網自動化和人工智慧驅動流程的轉變正在加速成長。各行業正在整合感測器、PLC、運動控制器和基於雲端的監控系統以提高效率。此外,協作機器人和自主系統的興起推動了對執行器、運動控制和工業通訊系統等先進自動化組件的需求。
此外,德國工業 4.0、中國製造 2025 和印度製造業等政策正在推動不同類型自動化組件的採用。各國政府正資助智慧製造、半導體生產和自動化研發,以強化當地產業。例如,2025年1月,拜登-哈里斯政府領導的美國宣布撥款6.35億美元,用於擴大零排放電動車充電和加油基礎設施。預計這項投資將在全國增加超過 11,500 個電動車充電埠。此外,稅收優惠、補貼和有利於自動化的政策正在鼓勵各行業升級生產設施,促進自動化組件的採用。

自動化元件產業:成長動力與挑戰
成長動力
- 對能源效率和永續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公司正在採用節能馬達、變頻驅動器 (VFD) 和智慧控制器來優化功耗。政府執行嚴格的能源法規和激勵措施導致採用永續製造解決方案。採用自動化有助於減少浪費、優化資源利用率並降低碳足跡。推進自動化協會 2024 年報告顯示,87% 的製造商計劃在 2040 年實現碳中和,超過 80% 的製造企業提高了 ESG 評級。這些公司傾向於優先考慮使用技術來滿足永續發展議程,其中自動化是實現既定目標最常用的技術。此外,政府也鼓勵企業採用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技術。
- 勞動短缺與薪資上漲:隨著世界面臨勞力短缺,自動化的出現就是為了因應這項挑戰。已開發國家面臨勞動力老化,而新興自動化零件市場勞動成本上升。這使得採用自動化成為一種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未來的企業正在投資自動化物料搬運、基於人工智慧的品質控制和無人系統,以填補勞動力缺口。此外,勞動力短缺的加劇促進了倉庫自動化、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和工業人工智慧應用的發展。例如,2021 年 11 月,快餐連鎖店 White Castle 推出了由 Miso Robotics 製造的名為 Flippy 的廚師機器人。由於 Flippy 機器人可以自動烹飪多種食物,因此這種自動化解決了普遍存在的短缺和勞動力成本增加的問題。因此,自動化加速了工作機器人的崛起。
挑戰
- 投資和實施成本高:由於初始投資成本高昂,自動化組件市場面臨重大挑戰。購買可程式邏輯控制器 (PLC)、工業機器人、感測器和人工智慧驅動的自動化系統的成本很高,這對中小型企業來說可能是一個障礙。除了硬體成本之外,企業還必須投資於整合、軟體開發、員工培訓和持續維護,這進一步增加了總支出。
- 供應鏈中斷和組件短缺:自動化組件市場極易受到供應鏈中斷和組件短缺的影響,因為它們會影響生產和成本。此外,半導體短缺、原材料價格波動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都會影響自動化組件的可用性。許多製造商依賴全球供應商,這使得他們容易受到貿易限制、運輸問題或流行病造成的延誤的影響。這種對微晶片、致動器和感測器國際供應鏈的依賴導致了生產延遲。因此,製造商必須採用本地採購和庫存管理解決方案來降低風險。
自動化組件市場:主要見解
基準年 |
2024年 |
預測年份 |
2025-2037 |
複合年增長率 |
9.6% |
基準年市場規模(2024 年) |
1,422億美元 |
預測年度市場規模(2037 年) |
4680億美元 |
區域範圍 |
|
自動化組件細分
最終使用者(汽車、消費性電子產品、藥品strong包裝、3D 列印、 半導體、 化學物質)
由於汽車產業越來越多地採用機器人、人工智慧和智慧製造,預計到 2037 年底,汽車細分市場將佔據自動化組件市場份額的 29% 以上。自動化系統包括機器人焊接機、運動控制器和先進的視覺感測器,以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對高精度自動化組件的需求。汽車行業自動化裝配線和人工智慧驅動的品質檢測的興起有助於製造商減少錯誤,從而降低成本。隨著大規模客製化和永續發展的推動,自動化在現代汽車生產中變得至關重要。
組件(馬達、滾輪、平台、線位strong>線性導軌、定位銷、軸承、齒輪{//40}strong、齒輪{//40}strong> 致動器、 感測器、 螺絲)
由於產業對高效、高精度驅動運動控制的需求不斷增長,預計自動化組件市場的馬達部分在預測期內收入將快速成長。伺服馬達、步進馬達和交流/直流馬達廣泛應用於機器人、輸送機和機械領域。此外,對節能解決方案的推動正在推動具有變頻驅動器的智慧馬達的採用。汽車、電子和包裝等行業都依賴更先進的馬達來實現自動化和生產力。 2023 年 7 月,Electrified Motors 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新一代電動馬達 EA 193 系列,以支援從兩輪公路到工業等各種應用。
我們對全球市場的深入分析包括以下細分:
最終使用者 |
|
元件 |
|
想根据您的需求定制此研究报告吗?我们的研究团队将涵盖您需要的信息,帮助您做出有效的商业决策。
定制此报告自動化零件產業 - 區域範圍
歐洲市場分析
由於工業 4.0、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在製造業的快速採用,以及對智慧工廠、物聯網自動化和節能解決方案的投資不斷增加,預計到 2037 年,歐洲自動化組件市場的收入份額將超過 38%。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世界機器人2024》報告,歐洲機器人密度為每萬名員工219台,成長5.2%。這反映出該地區對自動化和智慧製造需求的重視,導致自動化組件的增加。
德國由於高度重視工業 4.0、智慧製造和人工智慧驅動的自動化,正在擴大其自動化組件市場。隨著各行業採用機器人、物聯網系統和預測性維護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這項需求正在不斷增長。政府支持、勞動力短缺以及對節能解決方案的需求正在進一步推動自動化的採用。此外,德國在汽車、電子和機械製造領域的作用正在加速對先進自動化技術的需求。作為歐洲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用戶,德國在汽車和製造業領域擁有超過 28,355 台操作機器人。
由於人工智慧驅動的機器人、工業物聯網和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的日益普及,英國自動化組件市場正在不斷增長。隨著企業尋求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提高生產力和改善供應鏈功能,對自動化的需求正在上升。此外,包括「變得更聰明」計畫在內的政府舉措正在加速汽車、航空航太和物流業的數位轉型。該計畫於 2019 年啟動,為企業和研究人員提供資金,幫助製造商打造一個富有彈性、生產力更高且環境永續的英國。淨零目標的推動正在推動對節能自動化技術的投資。
亞太市場分析
由於工業高速成長、薪資上漲和工廠自動化程度提高,預計亞太地區將在 2025 年至 2037 年間獲得顯著的自動化組件市場份額。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家正大力投資智慧製造、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驅動的自動化,以保持競爭力。由於需要大規模生產、改善品質控制以及減少對體力勞動的依賴,需求不斷增長。此外,政府舉措、快速城市化和電子商務的興起正在加速各行業的自動化採用。
中國的自動化組件市場是由國家推動技術自給自足和先進製造能力所推動的。中國製造 2025 等政府措施正在加速自動化的採用,特別是在半導體、汽車和電子製造領域。此外,該國對智慧工廠和本地化供應鏈的關注也推動了對高科技自動化組件的需求。根據 IFR 2024 年報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2023 年安裝了 276,288 台工業機器人,佔全球安裝量的 51%。隨著各行業採用機器人、人工智慧驅動的自動化和工業物聯網來克服高昂的勞動力成本並保持全球競爭,需求不斷增長。
由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的發展以及關鍵產業的數位轉型,印度的自動化組件市場有望成長。 印度是亞太地區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2023 年機器人總安裝量成長了 59%,達到 8,510 台。隨著企業採用機器人、人工智慧和物聯網驅動的技術來提高效率並減少對體力勞動的依賴,對自動化組件的需求不斷增長。

主導自動化組件領域的公司
- 西門子股公司
- 公司概覽
- 商業策略
- 主要產品
- 財務表現
- 關鍵績效指標
- 風險分析
- 近期進展
- 區域業務
- SWOT 分析
- ABB 有限公司
- 羅克威爾自動化公司
- 艾默生電氣公司
- 霍尼韋爾國際公司
- 通用電氣公司
- 博世力士樂股公司
- 派克漢尼汾公司
- 施耐德電機 SE
自動化組件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因為主要參與者專注於創新、產品可靠性以及與工業 4.0 技術的整合。頂尖公司正在投資研發,以提高效率、減少停機時間並滿足不斷變化的工業需求。以下是一些主導自動化組件市場的領導廠商:
In the News
- 2024 年 4 月,羅克韋爾自動化在 2024 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推出了全新集中式馬達控制解決方案。全新 FLEXLINE 3500 馬達控制可提供即時數據,協助製造商提高生產力並節省能源。
- 2023 年 12 月,DwyerOmega 收購了 Automation Components, Inc.,進一步擴展了 DwyerOmega 在樓宇自動化和環境市場的傳感器和儀表專業知識。
作者致谢: Abhishek Verma
- Report ID: 7326
- Published Date: May 02, 2025
- Report Format: PDF,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