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37 年全球市场规模、预测和趋势亮点
救护车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136 亿美元增至 2037 年的 300.9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至 2037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 6.3%。目前,到 2025 年,救护车行业收入预计为 142 亿美元。
道路交通事故、心脏病和急诊病例不断增加,导致对救护车服务的需求旺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报告,全球约有 20 至 5000 万人目睹了道路非致命伤害,导致永久性卧床骨科问题。通过紧急医疗服务 (EMS) 车辆快速获得医疗服务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因此,快速医疗干预病例的增加推动了对新生儿、减肥和重症监护专用救护车的高需求。这些救护车满足不同患者群体和医疗状况的特定需求。此外,这种满足日益增长的定制紧急护理需求的趋势将在未来几年显着促进救护车市场的增长。
国家紧急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NEMSIS) 的 2021 年 EMS 数据报告显示,美国 EMS 启动总数约为 47,488,767 次。跌倒和机动车碰撞是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紧急医疗服务。跌倒事故占主要比例约 51.5%(事件数为 2,667,567 起),机动车碰撞事故占 29.5%(1,525,903 起)。对于典型的儿童患者人口统计数据,EMS 运输方法是地面救护车。由此可见,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伤害案件直接依赖于EMS的帮助。此类病例的增长将推动未来几年先进救护车的普及。

救护车市场:增长动力和挑战
增长动力
- 救护车数字化:数字化趋势正在积极引领下一代救护车的发展。救护车车队越来越多地采用软件解决方案进行车队管理、实时跟踪和路线优化。 GPS系统、自动车辆定位(AVL)和实时数据分析正在提高调度效率,减少响应时间,并确保与医院更好的协调。例如,2023 年 9 月,伊利县卫生部 (ECDOH) 宣布推出乡村运营的救护车服务。 ECDOH拥有2辆救护车和2辆飞行汽车,其中还有3辆救护车正在出动。这些救护车将配备 GPS 定位器,使紧急医疗系列 (EMS) 更加数字化。因此,数字救护车的日益普及必将在未来几年提高主要制造商的收入份额。
- 远程信息处理与信息处理的集成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和远程信息处理日益集成到救护车中也是救护车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使得护理人员可以直接与医疗保健提供者进行实时沟通。这改善了运输过程中提供的患者护理,特别是在医疗专业人员可能有限的偏远地区。为了抓住这一趋势的机会,许多先进的车队制造商正在投资研发活动,开发具有远程医疗和远程信息处理功能的救护车。例如,2022 年 10 月,Acetech 宣布通过 ACETECH CONNECT 推出 HAAS Alert 的安全云数字警报功能。订阅了 Acetech 驱动的 Traumahawk Telematics 的救护车现在配备了 HAAS Alert 的车辆响应器 (R2V),这是一种先进的防碰撞安全服务。因此,具有这些先进功能的救护车能够向导航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发送驾车者经过的警报。
- 电气化趋势:电动和绿色救护车趋势正在推动电动和混合动力紧急医疗服务车辆的采用。这些可持续燃料型车辆有效地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运营成本并提供更安静的运行。此外,为了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许多医疗服务提供商正在采用这些可持续的发动机型救护车。 EMS汽车制造商也推出电动救护车,以从这一趋势机会中赚取高额利润。例如,2023 年 2 月,Falck A/S 在丹麦推出了第一辆电动救护车。根据将救护车转换为电动汽车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长期战略,Falck 正在提升其在绿色转换趋势中的地位。
挑战
- 高昂的运营成本和服务费:救护车服务通常会带来高昂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在车辆维护、燃油、医疗设备和人员配置方面。这些高昂的费用给紧急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带来了财务压力,特别是在公共服务资金有限的地区。因此,高昂的运营成本和服务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救护车市场的增长。
- 严格的监管程序:救护车作为紧急医疗服务的一部分,通常需要遵守严格的监管政策。有关车辆规格、安全标准和医疗认证的严格规定对试图进入市场的小型或新公司构成了障碍。新公司经常投资研发活动来推出创新产品/服务并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但如果创新不符合监管标准,可能会在财务和市场地位方面严重损害公司。
救护车市场:主要见解
基准年 |
2024 |
预测年份 |
2025-2037 |
复合年增长率 |
6.3% |
基准年市场规模(2024 年) |
136亿美元 |
预测年份市场规模(2037) |
300.9亿美元 |
区域范围 |
|
救护车细分
车辆类型(类型 1、类型 2、类型 3 和中型救护车)
预计到 2037 年底,1 类救护车市场份额将超过 45%。1 类救护车通常配备先进的医疗技术、移动诊断工具和通信设备,有助于加强患者护理。随着对先进医疗服务的投资持续增加,1型救护车的销量必将上升。由于需求旺盛,制造商专注于开发先进的 1 型救护车。例如,2024 年 8 月,Road Rescue 宣布推出 1 型和 3 型救护救护车。这些易于规格和预先配置的救护车配备了先进的医疗技术。随着这些新车的推出,该公司预计将在未来几年获得可盈利的收入分成。
燃料类型(柴油、汽油、电力)
到 2037 年底,柴油车预计将占据救护车市场约 59.5% 的份额。高性能、耐用性和长寿命是影响柴油救护车销售的主要因素。柴油车拥有强劲的发动机和高扭矩,这对于救护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救护车经常需要高速长距离行驶、在车流中行驶或爬上陡峭的道路,柴油发动机有效地帮助执行这些任务。此外,救护车配备了各种技术、工具和机器,这增加了车辆的整体重量。具有高功率的柴油发动机可有效帮助以最大速度承载高重量负载。
我们对全球救护车的深入分析包括以下细分市场
车辆类型 |
|
应用 |
|
分发渠道 |
|
燃料类型 |
|
想根据您的需求定制此研究报告吗?我们的研究团队将涵盖您需要的信息,帮助您做出有效的商业决策。
定制此报告救护车行业 - 区域范围
亚太市场预测
到 2037 年底,亚太地区救护车市场的收入份额预计将超过 36.1%。高额的医疗支出、先进医疗技术的快速采用以及快速的数字化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增长。车辆辅助技术生产商和先进汽车制造商的强大影响力正在帮助亚太地区在全球救护车市场上站稳脚跟。印度、中国、日本和韩国等潜在经济体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先进救护车的销量。
在中国,对急救车辆制造的支持性法规以及对医疗机构数字化的高度重视正在推动救护车市场的增长。该县的第十三五年计划正在进一步扩大电动救护车的采用。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报告,中国在电动汽车的采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注册的汽车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电动汽车。这种电气化趋势将大大推动电动救护车在该国的普及。
在印度,政府对推进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视预计将推动对先进救护车的需求。对医疗基础设施扩张的持续投资和私人医疗机构的不断参与正在为救护车制造商创造一个利润丰厚的环境。印度品牌资产基金会 (IBEF) 透露,2023 财年印度医疗保健公共支出占 GDP 的 2.1%,政府预计到 2025 财年将达到 2.5%。政府在 2024-2025 年联邦预算中拨款约 107 亿美元用于推进医疗保健服务。此类投资将增加该国救护车的销量。
北美市场统计数据
预计从 2025 年到 2027 年,北美救护车市场将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先进设施的强大、政府的支持性投资计划以及先进的急救车辆制造商的存在正在推动先进救护车的销售。美国和加拿大对于救护车制造商来说都是双赢的市场,因为这些国家处于采用先进医疗保健技术和服务的前沿。
在美国,国家资助的紧急医疗服务计划对救护车市场的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EMS 政策确保更多人获得先进的紧急服务,鼓励公共医疗机构投资现代救护车队。此外,顶级救护车制造商的强大影响力也有助于美国市场的增长。
在加拿大,政府以高投资和严格的 EMS 政策的形式提供支持,提高了先进救护车的使用率。公共安全第一的动机将提高该国先进救护车队制造商的利润。护理人员学院估计,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是有望增强该国紧急医疗服务的一些最新趋势。技术进步将成为促进救护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主导救护车市场的公司
- 道路救援
- 公司概览
- 业务战略
- 主要产品
- 财务业绩
- 关键绩效指标
- 风险分析
- 近期发展
- 区域业务
- SWOT 分析
- DocGo
- Acetech
- 法尔克 A/S
- 自动里贝罗
- 博兰蒂
- 博朗工业公司
- Crestline 救护车
- Demers 救护车
- Excellence, Inc.
- 弗雷泽有限公司
- 全球医疗响应公司
- JCBL 集团
- MEDICOP d.o.o.
救护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正在采用多种策略来提高收入份额,例如新产品发布、技术创新、合并、战略合作和收购。他们不断投资于研发活动,以改进救护车的功能。行业巨头还与其他参与者和车辆辅助技术生产商合作,开发具有尖端技术的救护车。此外,并购策略正在帮助他们增加产品供应。
一些主要参与者包括:
In the News
- 2024 年 12 月,紧急医疗服务管理局 (EMSA) 宣布在俄克拉荷马城推出该组织的第一辆 Gen2 救护车。通过改进外部和内部的救护车布局,这辆重新配置的 EMS 车辆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
- 2022 年 3 月,DocGo 宣布推出该国第一辆全电动零排放救护车。这款电动车比标准救护车更环保,是美国注册的第一辆此类电动车
作者致谢: Saima Khursheed
- Report ID: 6858
- Published Date: Mar 19, 2025
- Report Format: PDF, PPT